歷史沿革

萊園景色-園門

台灣早期有五大家族,中部的霧峰林家為台灣聲勢最鼎盛的家族之一,在社會與教育、文化領域均有重要貢獻,堪稱台灣唯一文武雙全之世家。
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於1746年自福建平和縣渡海來台,胼手胝足努力開墾,後因林爽文事件遭到波及,家人避走他鄉。
林石長媳林黃端娘攜子甲寅至阿罩霧(今台中市霧峰區)重振家門,至甲寅長子林定邦、次子林奠國時分為下厝與頂厝兩系。 下厝定邦之子文察投身軍旅,先平基隆小刀會之亂,後赴閩浙掃蕩太平天國餘黨,1863年又返台平戴潮春之亂,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兼領水師提督。然1864年於漳州萬松關不幸陣亡殉國,清廷追封「太子少保」以彰其功。

文察之後朝棟克承父業,清法之戰阻法軍於基隆獅球嶺,繼平彰化施九緞之亂,被授予二品頂戴道員。乙未割台時朝棟所部受唐景崧之排擠退守台中,於是西渡大陸。在大陸期間,朝棟之子祖密傾力協助孫文革命,參與討袁護國,不墜祖先之盛名。
頂厝系初期亦以軍功為主。林奠國長子文鳳在戴潮春之亂力抗匪患;清法戰事時三子林文欽亦募鄉勇至台南協防。但其後林文欽受母親羅太夫人之鼓勵棄武從文,於1893年高中文舉人。乙未割台後文欽公閉門不仕,致力經營家族並服務鄉梓,時人因其樂善好施而譽為「萬安舍」。

 
霧峰林家花園-林獻堂先生

文欽公長子林獻堂,幼受祖母羅太夫人與父親之庭訓,特重民族文化氣節。割台之初獻堂為保存家族命脈,奉祖母之命率家人前往福建泉州避難。後來獻堂認為必須為受壓迫之台灣人民盡一己之力,因而返台為爭取台灣人之政治、教育權力,及社會、文化之革新而奮鬥。
林獻堂先生對台灣之貢獻實難勝數。舉其大者有:
1907年於日本奈良與梁啟超會面,1911年邀梁啟超訪台,促成台灣抗日轉向非武裝對抗路線。此後於1914年成立「同化會」,1918年籌組「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會」,1920年組成「啟發會」(翌年改為「新民會」),1921年起領導長達15年的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,1927年出任「台灣民眾黨」顧問,1930年擔任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」顧問。整體而言,其政治與社會運動著重在爭取台灣人的權利,並喚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,不再只能屈從於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。

1921年時,台灣知識分子認為推動社會運動最大障礙在於人民知識不足,觀念落後。若要改變此一狀態,必先進行文化啟蒙工作。於是林獻堂、楊吉臣、蔣渭水等人於台北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會員高達一千多人。「台灣文化協會」對文化啟蒙貢獻巨大,全台發行會報、舉辦文化演講、講習會、電影放映、新劇表演、讀書會等。範圍從都市擴展到鄉村,促使台灣民智大開。民眾對知識渴求日益增加,在此背景下,「台灣文化協會」決定利用暑假期間舉辦「夏季學校」,以霧峰萊園為講習會址,聘請一流教師開課以提升民智,課程豐富多元,為當時求知若渴的人民帶來無比豐富的精神糧食。1930年代起,中國掀起重視農村平民教育的浪潮,主張要改變國家必先改變基層人民。林獻堂與長子林攀龍亦認同此觀點,認為台灣社會運動之所以難以擴大,根本原因就在底層民眾支持不足,只有從底層農村開始培養自治精神,引進新的思想,才能使台灣人徹底覺醒。於是1932年「霧峰一新會」正式成立,主要活動包括生活改善、互相扶助、救災救貧、設圖書館、舉辦各種講習會、遠足、旅行、運動會等。

1914年林獻堂為祖母羅太夫人祝壽,事後將祝壽金捐出。當時台灣子弟受日本教育政策歧視,缺乏升學管道,故決定成立一所專供台人子弟就學的中學。因此林獻堂增額捐出鉅款,並得到堂兄弟林紀堂、林烈堂、林偕堂支持。隔年,辜顯榮、林熊徵等大家族也共襄盛舉。然而日本總督雖同意設置中學,卻要求交由官辦,林獻堂以專收台灣學生為交換條件。最後雙方達成協議,「台中中學」(今台中一中)於焉誕生,成為日治時期培養台灣子弟的重要搖籃。

 

1933年時,林獻堂認為教育必須向基層紮根,因此打算在霧峰成立中學。不過再日本殖民政府層層管制未能如願,僅能成立非正規教育體制的「一新義塾」。台灣光復後,在林獻堂積極奔走下,1946年成立「台中縣立霧峰初等中學」,以留學歐美的長子林攀龍擔任首任校長。1949年又於萊園園內成立「私立萊園中學」,仍以林攀龍為校長。「私立萊園中學」即今日之「明台高中」,其辦學理念至今仍承襲林獻堂、林攀龍兩位先賢之精神,務求以教育開明台灣人民,塑造明日之台灣。

除霧峰林家親身創辦的學校外,台灣光復之初朱昭陽、宋進英、劉明等人決意於創辦一所台灣人的大學。因林獻堂在教育界享有盛名,就由林獻堂命名為「延平大學」(後因不足三科改為「延平學院」,今延平中學),並擔任首任董事長。其畢生行止與道德實可謂臺灣人之典範,因而被後人譽為「臺灣議會之父」、「臺灣第一公民」。
頂厝一系除林獻堂外,還有紀堂、烈堂、澄堂、階堂等人。其中林烈堂成立「臺中州私立臺中商業專修學校」(今新民高中),林階堂在文學領域造詣頗深,林澄堂致力家族事業的經營,林紀堂則以「為善最樂」自持,對社會默默付出,對兄弟們給予支持,都是使霧峰林家能夠茁壯成長的重要基石。
 

林獻堂之子有攀龍、猶龍、雲龍三人,林攀龍留學歐洲返鄉後,與父親共創「一新會」,推動平民化、社區化教育,創辦明台產物保險。台灣光復後出任萊園中學首任校長,其教育理念至今仍為明台高中奉行不墜。林猶龍則為金融專家,擔任彰化銀行第二任董事長、第一任董事長為林獻堂先生,林雲龍投身實業,都對台灣社會做出相當的貢獻。
霧峰林家來台至今已超過270年,家族發展重心亦隨時代不斷改變。然而不變的是對土地與人民的情感,對社會與文化的責任。這是個人才輩出,文武兼備的家族,後世稱其為「台灣第一世家」!
 

霧峰林家花園歷史-林獻堂偕同公子們合照